公司资讯
一个民企老总是如何帮美国打赢二战的

来源:爱游戏全站登陆    发布时间:2024-01-28 21:35:47

产品详情

  美国是如何赢得二战的,通常最多的答案都被总结为“美国拥有极其强大的军事力量”。这当然没错,但追问下去,美国为何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却鲜有人知道背后的真正原因。本文试图解答这样的一个问题,作者用故事来对大家说,原来是高效灵活的非公有制企业支撑了美国令人瞠目的军工生产。当战争期间飞机、坦克、大炮如下饺子一般进入同盟国军队,原因就在于一大批民企在降本增效、解决难题方面拥有其他组织无可比拟的能力。战后,美国总结了诸多经验,其中一条就是: 一个国家只有让企业欣欣向荣,让企业家充分的发挥聪明才智,才能生生不息,才能创造奇迹。

  1940年5月28日是个星期二。62岁的比尔·克努森坐在办公的地方里看报纸——当天的《底特律自由新闻报》。头版标题触目惊心:比利时国王下旨投降!

  然而,克努森的注意力却在一排排长长的汽车生产数字上。作为通用汽车公司的总裁,这是他每天最关心的事。

  电话线中传来的声音,是收音机里和新闻片上人们所熟悉的那个。洪亮,缓慢,兼具英美两国的口音特点。“是克努森吗?我想在华盛顿见你。我想让你主持一些有关产品的生产。你何时能过来?”

  星期天晚上,他在收音机里听到总统向全国宣布了他的飞机和国家防务计划。过去7年间,政府花费了将近13亿美元为海军、陆军和陆军航空队提供新式武器,这中间还包括购置大约5640架新飞机和 1700门高射炮。

  随着国际局势的恶化,美国要进一步武装三军,但单靠政府无法成功做到这一点。总统告诉美国人,他将要求私营企业给予帮助,并有意征召美国工商业界的重要人物“来让我们执行这一计划”。

  另外,老金融家伯纳德·巴鲁克已经告诉过克努森,自己向总统推荐过他。总统问:“在当今美国,谁是工业生产位居榜首的三大巨头?”巴鲁克的回答是:“第一大巨头是比尔·克努森,第二大巨头是比尔·克努森,第三大巨头还是比尔·克努森。”

  当克努森告诉妻子和孩子,他将离开通用公司去帮助总统做防务工作,他们全都大为震惊。

  “为什么你要去?为什么你需要为了前往华盛顿而放弃在家里的生活?罗斯福是个人,而你一生都是共和党人。为什么你要去为这个人工作?”

  自从20岁那年怀揣30美元,离开家乡丹麦到美国闯荡以来,克努森的回答一向简单又直接:

  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因为腿部残疾,只能坐在轮椅上会见比尔·克努森(图源网络)

  每当克努森见到美国陆军的将军们,这都是他问的第一个问题。每一次他都会得到同样的答案。他们会说:我们应该一支40万人的部队,要在M-Day(进攻日)之前3个月内得到装备,并保证供给;在此一年之后,我们还需要另外一支有同样装备的80万人的部队……

  “这不是我必须了解到的”,他说。“我必须了解到,你们需要用什么样的装备来武装这些部队,以及这些装备的数量……请你告诉我们,你们要多少装备。”

  当担任了美国国防顾问委员会主任,又以平民身份被授予三星中将军衔后,克努森才弄清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二十年间,美国军队的军备废弛到了何等程度。

  从立国以来,美国近200年的传统一直都是每打完一场战争就解散军队,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直到下一场战争,再手忙脚乱地重新武装。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非常典型的一次。

  即将开战,美国陆军航空队(后来的美国空军)拥有的飞机数量刚刚达到德国的五分之一,而且大部分都是落伍的机种。至于其他现代机械化装备如坦克、装甲车、防空武器和运兵车等,美国军队的装备情况简直让人羞于启齿。

  整个美国有上百万家工厂,而陆军制造武器的现役兵工厂仅有6家。在这些兵工厂中,85%以上的机器都已经使用了10年,而且其中还有许多是从20世纪初甚至南北战争时期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的。

  美国三大兵工厂之一的沃特弗利特兵工厂,建于1813年,总部在纽约,是陆军唯一的加农炮生产兵工厂。(图源网络)

  1939年8月,也就是希特勒入侵波兰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为知道“自己在若发生战争的情况下有能力采取怎样的行动”,美国陆军在纽约州举行了一次大规模军事演习。结果是一场灾难。

  5万军队参加演习,其中2/3以上是兼职的国民警卫队队员。他们很快就迷失了方向,各支作战单位之间相互混淆,夹杂到了一起。在没有无线电报话机传送命令的情况下,士兵们开始四下游荡,寻找能够发布命令的军官。

  有些士兵在蹒跚而行的时候撞上了停放在田野里的一家冰淇淋公司的售货卡车。它们之所以出现在演习战场上,是因为陆军只有少数的坦克或者装甲车,因此不得不租用了这些卡车,拿它们当作坦克。《时代周刊》对这次演习如此总结:“看上去,美国陆军就像一伙手持的可爱大男孩。”

  克努森曾与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将军共进午餐。马歇尔告诉他,自己对在当前情况下打一场战争很担心,因为陆军需要的每种装备——从步枪和机枪到电话电缆以及药品——都一直处在青黄不接的状态,而且他们到现在用的还是1903式步枪,新兵训练时只可以使用木质枪炮,打靶时只能对着贴着“坦克”标签的木头盒子开火,火炮齐射时只可以使用贴着“炮队”标签的树桩。

  乔治.巴顿这时还是一名准将,在佐治亚州的本宁堡担任陆军第二装甲旅旅长。他手下共有325辆坦克,不用说这一数量与当时德国一个装甲旅的2000多辆坦克无法比,就连能够把这些坦克装配起来的足够的螺钉和螺母都没办法找到。巴顿要求上级军需官提供,但他的请求如泥牛入海,淼无消息。万般无奈之下,巴顿只得自掏腰包,从西尔斯百货公司的商品目录上订购。

  很巧合,他20岁那年来到美国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军工产业——在海军的工厂给鱼雷艇拧螺丝,每天工资17.5美分。后来他进入福特汽车公司,从工人一直干到总裁。而后又跳槽到通用汽车,赤手空拳救活了奄奄一息的子公司雪佛兰,并使它成为整个通用公司的第一品牌。

  他懂得,大规模工业生产的诀窍并不是标准化也不是速度,关键是要创造一个秩序:它能保证每个零件都在需要的时候被放置在合适的地方,同时又能通过批量生产来保持低廉成本。

  “我们想知道,你们是否能生产这么多东西,或者愿意尝试生产它们。如果你们不行,你们知不知道谁行?”

  1942年1月5日,日本军队占领马尼拉的第三天,克努森飞回底特律,召集一堆跟他相爱相杀几十年的老对手兼老朋友——各家汽车公司的高管们。他的手上,拿着一份备忘录,《适用于汽车工业生产的军需品一览表》。衣兜里还揣着海军的一份类似文件。

  “谁想制造涡旋发动机叶片?”又有人把手举了起来。克努森继续往下念,直到他在清单上的每一项上都打了勾。

  匆忙进入战争的美国陆军修订了自己的战备动员计划。他们真的担心,美国工业不足以满足打一场大战所需要的装备。但当克努森接受这份工作后,他和他的团队明白了症结出在何处——

  例如,负责国防顾问委员会材料部的唐纳德·纳尔逊发现,陆军说军装纽扣应该用兽角或者象牙作为原料,像上一次世界大战时那样。但是,这么多东西只能从南美或者捷克斯洛伐克进口,而捷克斯洛伐克正处在纳粹的统治之下。事情就这样陷入了僵局。他们不知道,一家名叫罗切斯特纽扣公司的美国公司已可以制造数千种毫无瑕疵的赛璐珞纽扣。

  幸亏作为西尔斯百货公司的前总裁,纳尔逊几乎对此公司销售的13.5万种产品、5000家供应商了如指掌。包括生产它们的原材料的来源、成本以及制造方法,无所不包。

  由于资本主义的残酷竞争,西尔斯公司是一家利润极其微薄的公司。在此公司里,减少相关成本就是一切,哪怕只能降低几美分也很重要。如何在最短时间之内找到最便宜也最好用的替代品,是纳尔逊的吃饭本领。西尔斯公司还教会了他,如何让一家制造厂商转产另一个系列的产品,而不再生产别的产品;某些产品突然受到顾客们追捧怎么办,比如火炉或者尼龙长袜……有一些时候,他甚至还亲自出马担任某家供应商的采购代理人,以便保证它用来制造产品的黄铜、棉花或者平板玻璃的价格相对便宜一些。

  他发现,军队跟传统的顾客一模一样:要求高,很挑剔,而且不愿意为特殊服务支付额外费用。哪家企业的合作条件最具竞争力,合同就会流向谁。如果对利润不满,或是认为成本过高,他们就会迫使企业重新谈判、签约。

  然后是有关坦克的问题。美国陆军当时的主力坦克是被大吹大擂的M3“格兰特”坦克。这款坦克的生产卡在了弹簧上。当克努森接手时,发现它用的弹簧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记录在铁路手册上的运货车厢弹簧,早就被铁路工业废弃不用了。最后,克莱斯勒公司基本对这款坦克进行了重新设计,用上了美国最现代化的生产工艺。

  坦克使用的装甲钢板有两种,一种叫做铸造均质装甲,简称CHA;另一种叫做轧压均质装甲,简称RHA。CHA容易加工,但是切割十分困难。显然,人们应选择RHA,但把这么多层钢板铆焊到一起会让制造成本大为增加。能否用简便的焊接取代铆焊?陆军的工程师嘲笑说,解决这一个问题是不可能的。

  然而,克努森认识一些人,他们在焊接方面的知识远非陆军的这些工程师能够企及。例如,有一家密尔沃基.史密斯公司,曾用焊接法制造过汽车车架以及石油公司使用的庞大钢制管道。此前,克努森联系过史密斯,俩人探讨过在造船项目中使用焊接技术而非铆焊的问题,后来这一技术被整个造船业所采用。

  几天之后,财政部的总顾问小爱德华·福利从美联储大楼的大厅中穿过,他看到了对面走来的克努森,他的胳膊下夹着什么东西。在福利看来,这东西像是一小截战舰的侧舷。

  “你夹着的是什么东西啊,比尔?”福利好奇地问。克努森把东西拿给他看,是沿着外缘焊接在一起的两大块钢板。

  “有人认为,焊接不如老式的铆焊坚固。”克努森说,同时把它举起来扛到肩上。“所以我去了一趟底特律,做了这么块东西。现在我正要去找军械署的人,把这块样品拿给他们看看。”

  为此,陆军于1941年12月进行了一次炮火测试,证明了这一点。焊接不仅可以节省成千上万的铆钉、大大加快工期,而且还有更突出的优点:用原先铆焊的方法造出来的坦克,一旦被火炮甚至重机枪命中,铆钉就会变成在坦克内四处飞溅的致命抛射物,杀伤乘员。焊接则没有这个致命的隐患。

  接下来,在美国即将开始大规模制造的主战坦克——M4“谢尔曼”中,焊接钢板成了标准工艺。

  在价值接近1000亿美元的国防合同中,克努森把70%给了美国前100个最大的公司,这些公司包括克努森自己出身的通用汽车公司、他曾经工作过的福特汽车公司,以及陶氏化学公司、杜邦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其中仅福特公司一家,在战争期间生产的军用品总量,就超过了在墨索里尼控制下意大利的全国经济总量。

  密苏里州参议员,也就是几年后的美国总统哈里·杜鲁门一直对这样的一个问题念念不忘。他甚至坚持建立一个“战时小型企业联合会”,以与他眼中看到的国防顾问委员会对大企业的偏袒相对抗。

  克努森不肯妥协。让最大的企业得到最大的合同的策略是他有意为之,因为就像他告诉顾问委员会的同事和总统时指出的那样,像福特或者通用汽车这样的企业具有最大、最好的工程师队伍。“我们既需要人才的数量也需要质量,……这些合同中的几乎每一件都有大量的工程设计工作要做,每一份都绝对需要有一个工程方面的头儿。”

  1941年初,先后在电影《珍珠港》和《决战中途岛》中为中国观众熟知的著名飞行员吉米·杜利特少校在克努森指点下找到了福特公司,问了一个问题:你们可以帮助我们生产出1200架这款飞机吗?随后,他拿出一张草图,图上是一架庞大的飞机——“解放者”B24轰炸机。

  接待他的人叫查理·索伦森,也是一位丹麦移民。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生产线的发明人。由于曾经当场解雇敢对他说“没办法完成”的手下,他得了个诨名:“铸铁查理”。

  B24是美国最新式的一款重型轰炸机,它能携带5吨炸弹飞越6000公里,对敌方的战略要地实施轰炸。这时它还刚刚发明出来,正在制造。索伦森问设计这款飞机的美国联合飞机制造公司:你们的设计图纸在哪里?得到的回答却是:什么设计图纸也没有。

  原来,在制造飞机时,联合飞机制造公司的工程师们靠自己摸索着生产,并根据现场测试结果和陆军给出的新指标,时而在这里加一个炮塔,时而在那里把机身加长两英尺。每两架B24飞机都是不一样的,而它们平均每一架都包括近50万个零件。

  在连夜参观了B24的整个生产的全部过程后,索伦森认识到,目前的生产还停留在福特公司使用流水线之前的状态,这样下去肯定不行。

  吃完晚饭,他在纸上分解了这架轰炸机,先是一大部分一大部分地把它拆开,然后每个大部分再拆成一小部分,确定每个部分所需要的生产时间,计算每个单位操作、时间安排和对生产空间的需要。到当天凌晨4点的时候,他在纸上画出了一家工厂的草图。

  军方想要的是一天生产一架轰炸机,但这家工厂一小时就能生产一架;如果能同时开办12架这样的工厂,那么美国每天就能生产近300架这种轰炸机!

  一条长达2英里的单轨传送带上满载着铝制金属板部件,它们在工厂内的荧光照明灯下银光闪闪。人们把这些部件运往各个组装部门,接受成千上万的机床和机械冲压机的加工。巨大的机械链拖带着每架轰炸机通过4座60英尺长的组装平台。组装工作从机身开始;人们把飞行员舱放在一台巨大的旋转木马式的机械装置上,这台装置慢慢地转动,与此同时,繁忙的工人们前前后后地安装并铆接零部件。

  随后进行的有包括大型英格索尔铣床参与的中央机翼制作的步骤——这一台铣床就能把原先30人干的工作减少到3个人。其间起重机吊运着56英尺的庞大铝金属结构,降低其高度,由各种机具对它进行夹紧、碾磨、钻孔、扩孔、挖空等工序。然后人们松开每个部分,对其进行七步循环工序操作,最后才运往下一个组装平台。

  机身将在那里与飞机外翼部分合为一处,接着便可以准备进行总装了。1号装配站生产座舱罩,并将其用铆接固定在中央机翼上。2号装配站生产舱壁、挂弹架和轰炸机舱门的侧面板。舱门采用的是滑动门,而不是与空中堡垒类似的旋转门,这样便可以更快地开关舱门。其后就是安装电路线机液压系统,组装机身后部和尾部。最后,由工人给B-24轰炸机安上前轮、4台发动机以及机翼后缘。原先生产一架B24需要20万个工时,如今只需要1.8万个!

  新鲜出炉的解放者轰炸机首先在大西洋战场上耀武扬威。它让德国的“狼群”战术一败涂地,每击沉一艘英美的商船都要付出一艘潜艇的代价。随后它又参与了对德国的战略轰炸,把德国炸成了一片焦土。在整个战争期间,美国一共生产了1.9万架B24,福特公司生产的达到一半。

  与此同时,众多的中小企业,成了大企业不可或缺的供应商。光福特公司的供应商就有20000家。因为它们更灵活、更快速,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绝活儿。与其让大公司改造车间和机床,不如直接把合适的小公司变成分包商。

  比如乌达耶-赫尔谢公司,一家生产枪口减震器的部件供应商。士兵们发现铝制的枪柄容易损坏,它为此找到了更为坚实耐用的替代品,还节省了当时珍贵的铝。当萨吉诺方向盘装置公司开始制造陆军的0.50英寸口径重机枪时,一位工程师巴德.多尔夫奈尔设计出了一种多轴钻机,一次可以为机枪打10个通风洞而不是3个。1942年3月,它本来应该交付出2000挺机枪,结果它最终交出了28728挺。

  战争期间,美国的书籍和杂志都在刊登各种各样的信息,鼓励和指导非公有制企业为战争服务。比如一本叫《当你的企业走向战争》的书列举的:生产吸尘器的可以制造防毒面具,生产剃须刀的可以转行炮弹起爆装置;办公家具制造公司可以生产炸弹盒,鞋厂可以生产头盔内衬,连瓶盖和罐头公司都能生产机枪的三脚架……

  从1940年7月克努森拉开军备计划帷幕那一刻起,直至1945年8月战争结束,美国生产了价值1830亿美元的军火。这中间还包括8841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57000门火炮、240万辆卡车、260万挺机枪以及410亿发子弹。至于飞机,自1942年起美国生产了324750架,平均每天170架。美国不仅武装了自己的军队,还武装了自己的盟友。斯大林举起酒杯向罗斯福祝酒:“让我们为美国的生产干杯。没有美国生产的武器,我们将输掉这场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食品、饮料公司对军事的用途就更不必说了。可口可乐公司跟随美国军队一同前进,在前线建立可口可乐的装瓶厂,让全世界的美国大兵都能及时喝到这种“象征美国的饮料”,有力地保障了士气。

  1945年9月,克努森辞去军职,回到了底特律。那里为他举行了一次大,花车、乐队和美国士兵在伍德沃德大道上行进。马歇尔将军在演讲中向克努森致敬,感谢他将美国武装部队建造成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机器。底特律市长授予他一把象征荣誉的“城市钥匙”。轮到克努森讲话时,他仅仅说了一句: